top of page
平靜的海面
  • 作家相片Jianwei Zhang

《中国青年》杂志专刊:吉林长春,青春常在——库美创始人专访

已更新:2023年5月23日

从接收样本到反馈数据24小时之内完成交付,在这家本地化生物科技企业成立之前,在长春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


库美生物:先做事,再创业

加班到早上6点才回家的蒋禄峰,9点又去公司上班了。


作为吉林省库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,他发现同事所有的实验步骤完全遵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,结果却有问题。同事上的是后夜班,他在旁边观察操作,发现问题后才离开。后来得知有6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样本第二天下午要送到公司测序,他又回公司准备引物,凌晨3点进入实验室开始检测样品,到上午10点得到样本全序列测序结果——客户从提供样本到拿到结果不到24小时,在这家立足本地的生物科技企业成立之前,在长春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

能做,我们就先做着


2012年,30岁的李德兰辞掉在美国旧金山湾区一家生物检验公司的工作,落户长春,成立了库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。选择长春,是回归家乡的必然选择。四季分明的气候和大学林立的学术氛围,所有这一切,在李德兰海外漂泊5年归来后,熟悉又陌生。

与国外大部分高校情况类似,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如有测序需求,需要将样本送检到第三方实验室,进行委托检测——在2012年,具备测序能力的第三方实验室大多设立在北上广等城市。受温度和邮寄时长的因素影响,原始样本的状态难以保障,同时也减缓了实验进程。

“东北是块热土,有着历史悠久的大学学科建设。东三省地区有许多行业内承担国家级科技创新任务的科学家们。”李德兰认为,生物技术类服务的本地化,势必为科研日常工作助力。“所以我想成立一个本地化、能够提供稳定服务的测序公司满足大家的需求。”

李德兰开始将全部时间投入检测实验室的组建中。后来她才意识到,自己这是在创业。“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是一个创业者,我只觉得我是跟我的团队在一起,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了,才能实现我们的价值。”


她刚回国时,对国内生物行业的发展情况一无所知。公司成立的初衷只是希望能为周围的生命科学工作者提供便利。“简简单单地,我们能做这件事就先做着,就是这样。”她一开始去见用户时对方问她“实验室什么时候能达到盈亏平衡点”,她愣住了,因为她根本不知道什么叫“盈亏平衡点”。

从李德兰一个人,到形成一个核心团队,再到入驻长春北湖科技园,研发经费和实验设备得到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大力帮助。如今库美测序和合成通量在东北地区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一,为东北区域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提供基因测序相关技术服务。

从技术一线慢慢转到综合运营和管理岗位,李德兰也深入地与一线科研人员互动,对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
“实际上我们所服务的这些科研人员,他们付出得特别多,我们跟他们比,所做的不值一提。”李德兰还记得疫情防控期间,很多客户——她更愿意称他们为“老师”,为响应国家在防疫科研攻关方面的需求,春节期间不仅全员在岗,而且数月持续挑战生理极限推进工作。“你说他们都能舍小家保大家,需要我们加急出结果的时候,我们怎么可能推脱?”


3年前,一位客户焦急地给李德兰打电话,说:“我在你们公司门口,送样品加急检测。”实验开始后,对方就一直在线等,非常急迫。后来李德兰才知道,送检的样品正是后来导致养猪业损失惨重的猪瘟样本,而这位送样本过来的老师,竟然是课题组首席科学家本人。“像这种样本检测确实十万火急,因为得到结果仅仅是第一步,后续科学家们会根据序列信息进行数据解析和事态评估。”李德兰跟《中国青年》记者解释。

此外,公司所承接的样本经常有来自医院重症患者的,他们是癌症晚期、等待吃靶向药,此时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工作就是在与死神赛跑。“越是紧急的情况,越需要我们的技术团队一定要做好。其实团队的工作人员都不用我去催促,大家都知道哪个加急,要最快出结果,每个步骤不能停,数据出来立即分析,分析出来立即发送,就是这样。”


如今,吉大医院的病理科病患已经可以从以前10-15天拿到基因分析结果缩短至3-5天,术后个体化用药的确诊周期得到了节省;公司进一步开拓的精准医疗服务,也使得基因测序可以用更宽泛的样品进行检测,并得到更加翔实的序列和解读结果。


什么是“成就感”?


库美生物所在的生物医药创新园属于长春北湖科技园产业二期,目前这里已签约入驻16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,主要细分在基因检测、诊断试剂、医疗器械、特医食品、检验检测等领域。加上园区产业一期、三期40余家生物医药类企业,这里集合了生物科技产业链条中的不同环节,成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创新创业类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高地。


这已经是蒋禄峰在库美工作的第八年。2013年,他从河北老家的高校研究生毕业后,来长春和正在吉林大学读博的爱人团聚。形容彼时长春生物科技相关的用人市场,他说“基本啥都没有”。蒋禄峰只想找一家对口的企业,于是来到库美,成为这里的第一位技术人员。


蒋禄峰主要负责对基因测序、引物合成、基因合成以及研发过程中各项技术进行优化,使其更加高效、经济、节能。每每有新想法,他总能得到李德兰的鼓励和支持,这些年,他感觉自己在和库美一起飞速成长,“我就想什么是成就感?就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来事情,并取得预想的结果。”

两三年后,当蒋禄峰开始陆续收到其他公司抛来的橄榄枝,他意识到这个行业已经在长春发展起来了。随着当地生物科技公司的飞速覆盖,他感觉和南方经济发达城市的生物产业相比,差距也在缩小。


蒋禄峰几年前去南方学习,看到人家早已开始用效率高、成本低的磁珠法提取遗传物质,而自己所在的公司还用着最传统的试剂盒,感觉自己像是“从农村往城里去逛街似的”。而如今,他不断带领团队优化技术,反而开始有江苏的朋友常向他咨询技术问题,让他感到底气增添不少。

让蒋禄峰和爱人下决心留在长春的原因,除了本行业的发展前景之外,还有几年来积攒下来的对这片土地的新认识。刚来时,人生地不熟,加上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刻板印象,蒋禄峰觉得“哪哪都不如我回河北好”。街道破烂就不提了,关键是“人一个个说话都很冲”。蒋禄峰对东北人的最初印象完全印证了段子里描绘的场景,两个东北人吹胡子瞪眼地说:“你瞅啥?”“瞅你咋地?”


后来接触多了,蒋禄峰开始感受到东北人火爆性格下的真诚热情。“其实就是嘴上噼啪的,等你真有困难了,只要一招手,人家甭管嘴上咋说,大家伙就咔咔地都过来帮你整一整。”


当地经济的发展,让蒋禄峰觉得完全符合自己在这生活下去的预期。就拿北湖科技园来说,园区由当年的A区已经逐渐扩展到了F区,园内创业就业人员也从100多人增加到5000余人。


最近几年,蒋禄峰发现从南方大学毕业又回到东北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。除了家门口工作好找,大家也发现在家乡人耿直性格下形成的工作氛围十分宝贵。“直来直去,能做就做,不能做就直说,不搞虚的,打交道不心累。”这也是“新东北人”蒋禄峰在意的一点。


这天晚上9点,蒋禄峰还在实验室做菌落培养。他测试的转化新方法较传统方法成功率高很多。如果重现性够好,将打破长片段难连转的技术难题。想到这些,他觉得是这里的工作氛围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自己的各种“突发奇想”,然后还能顺利落地。

“所以,我觉得这里的环境更适合我。”蒋禄峰说,“现在大家对东北的印象确实太刻板了,我们待的时间越长,越觉得在这边比回河北老家要好得多。现在回河北老家反倒有点不太适应了。”

95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